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、教学实验的专业场所,涉及化学品、仪器设备、生物样本等各类特殊物品,安全与规范是核心前提。以下从安全防护、操作规范、物品管理、应急处理、环境维护五大维度,梳理实验室必须遵守的注意事项,覆盖化学、生物、物理等常见实验室场景:
进入实验室的首要原则是 “保护自身安全",需提前做好防护准备,避免因疏忽引发伤害:
个人防护装备(PPE)必须齐全
所有人员进入实验室前,需按要求穿戴基础防护装备,不可随意省略:
着装:穿长袖实验服(覆盖躯干和手臂,避免宽松衣物、短裤、短裙、凉鞋 / 拖鞋,长发需束起并戴发帽),防止化学品溅落、仪器烫伤或生物样本接触皮肤。
手部防护:根据实验类型戴对应手套(如化学实验用耐酸碱丁腈手套,生物实验用无菌乳胶手套,电学实验用绝缘手套),手套破损或污染后需立即更换,实验结束后按流程脱手套(避免接触手套外表面)并洗手。
眼部防护:在进行可能产生飞溅(如化学反应、溶液摇匀、研磨)、粉尘(如样品粉碎)或强光(如激光实验、紫外照射)的操作时,必须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,禁止用手揉眼睛。
特殊防护:涉及有毒气体(如氯气、氨气)需戴防毒面具 / 呼吸器;涉及高温操作(如使用酒精灯、马弗炉)需戴隔热手套;涉及放射性物质需穿铅衣并佩戴剂量计。
提前了解实验风险
实验前必须明确所用试剂、仪器的风险特性:
查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(MSDS/SDS),了解其毒性、腐蚀性、易燃易爆性(如易挥发且易燃,需远离火源)、反应禁忌(如强酸与强碱不可混合,会引发爆炸或喷溅);
熟悉仪器的安全操作规程(如离心机需平衡样品,避免高速旋转时失衡碎裂;高压灭菌锅需排尽冷空气,防止温度不均导致灭菌失败或爆炸);
生物实验室需明确生物安全等级(如 BSL-2 实验室需避免样本气溶胶扩散,操作后需消毒台面和仪器)。
实验室事故多因违规操作引发,需严格遵守实验流程,杜绝侥幸心理:
化学品操作:避免 “直接接触" 与 “随意混合"
取用液体试剂时,滴管不可伸入容器内(防止污染试剂),倾倒时需沿玻璃棒或容器壁缓慢注入(如浓硫酸需 “酸入水" 并搅拌,避免放热导致液体飞溅);
取用固体试剂时,不可用手直接抓取(如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,需用镊子或药匙),研磨时避免撞击(如研磨易爆炸);
禁止在实验台上饮食、吸烟(防止化学品误食),禁止用实验器具(如烧杯、量筒)盛放食物或饮料;
挥发性、有毒化学品需在通风橱内操作(如甲醛、苯),操作时不可俯视容器口(防止气体吸入或液体溅入眼睛)。
仪器操作:“先检查,再启动",禁止 “带病运行"
仪器使用前需检查状态(如电源是否接地、管路是否泄漏、参数是否正常),例如:使用酒精灯前需检查灯芯是否完好,酒精量不可超过容积的 2/3(防止溢出燃烧),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个;
操作精密仪器(如天平、分光光度计)时,需轻拿轻放样品,避免震动或碰撞,使用后按要求清洁并记录使用情况;
电学仪器(如示波器、电泳仪)需注意用电安全,禁止湿手操作,插拔插头时需关闭电源,避免短路或触电。
生物样本操作:“防污染、防泄漏"
处理细胞、细菌、病毒等样本时,需戴无菌手套,使用一次性耗材(如移液枪头),避免交叉污染;
样本离心后需缓慢开盖,防止气溶胶扩散;实验废弃物(如培养皿、吸头)需放入专用生物安全垃圾袋,经高压灭菌后再处理;
若皮肤接触生物样本,需立即用肥皂水清洗,必要时用消毒液消毒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。
实验室物品(化学品、仪器、样本、废弃物)需规范管理,确保使用安全和环境整洁:
化学品存放:按 “性质分类",远离禁忌物
分类原则:易燃易爆品(如乙醇、丙酮)需存放在防爆柜中,远离火源和热源;强酸(如盐酸、硫酸)与强碱(如氢氧化钠、氢氧化钾)需分开存放(避免泄漏后相互反应);有毒化学品(汞)需存放在专用保险柜,双人双锁管理,使用时需登记用量;
标识要求:所有化学品容器需贴清晰标签,注明名称、浓度、纯度、存放日期和危险性(如 “腐蚀性"“有毒"),禁止使用无标签的试剂;
存放禁忌:不可将化学品存放在冰箱冷藏室(除非是专用防爆冰箱),不可将不同性质的化学品混放(如氧化剂与还原剂混放易引发燃烧)。
样本与耗材管理:“专人负责、追溯可查"
生物样本需按温度要求存放(如 - 80℃冰箱存放细胞株,-20℃存放核酸样本),并贴标签注明样本名称、来源、日期;
一次性耗材(如手套、吸头、试管)需按需取用,不可浪费,使用后按 “感染性"“化学性" 分类丢弃;
玻璃器皿(如烧杯、试管)使用后需及时清洗、烘干,破损时需放入专用 “玻璃废弃物箱",不可随意丢弃在普通垃圾桶。
废弃物处理:“分类丢弃,禁止混放"
化学废弃物:酸性废液(如盐酸废液)与碱性废液(如氢氧化钠废液)需分别收集,中和后再排放;含重金属(如汞、铅)的废液需单独存放,由专业机构处理;固体化学废弃物(如过期试剂、污染滤纸)需放入专用密封容器,不可随意倾倒;
生物废弃物:感染性废弃物(如培养物、动物组织)需用黄色生物安全袋包装,经高压灭菌后处理;
尖锐废弃物:针头、刀片、玻璃碎片需放入专用 “锐器盒",不可放入普通垃圾桶,防止刺伤。
若发生意外(如火灾、化学品泄漏、人员受伤),需按预案快速处理,避免事态扩大:
化学品泄漏处理
火灾处理
人员受伤处理
皮肤接触: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(如接触强酸 / 强碱,冲洗时间不少于 15 分钟),若有腐蚀性物质残留,需用对应中和剂(如酸接触用小苏打水,碱接触用稀硼酸溶液)处理,严重时就医;
眼睛接触:立即到洗眼器前,拉开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15 分钟以上,不可揉搓眼睛,随后就医;
吸入有毒气体:立即转移到通风处,保持呼吸道通畅,若出现头晕、呼吸困难,立即吸氧并就医;
刺伤 / 割伤:若为普通伤口,用碘伏消毒后包扎;若接触生物样本或化学品,需挤出少量血液,用清水冲洗,消毒后就医,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(排查感染风险)。
实验结束后需整理现场,为后续使用创造安全环境:
关闭所有仪器电源、水源、气源(如关闭酒精灯、离心机、通风橱,拧紧试剂瓶盖子),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火源或泄漏点;
清理实验台面:用合适的清洁剂(如酒精擦拭生物实验台面,洗洁精清洗玻璃器皿)擦拭,将试剂、耗材归位(如将化学品放回指定存放柜,样本放入冰箱);
处理废弃物:按分类要求丢弃实验垃圾,不可遗留废弃试剂或耗材在台面;
记录实验情况:在实验室日志中记录实验内容、仪器使用情况、废弃物处理情况,若发现仪器故障或试剂异常,需及时标注并报告。
总之,实验室注意事项的核心是 “安全第一、规范操作、责任到人"。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学生,都需提前接受安全培训,熟悉应急预案,杜绝违规行为 —— 只有将规范融入每一步操作,才能避免风险,保障实验顺利进行。